我和成电的故事

好像是昨天,我拖着行囊,怀揣梦想,来到了成电;而今天,我已经写完了本科毕业论文,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对专业的自信、对四年大学生活的怀念,以及些许遗憾和惆怅,即将离开这片沃土。

在大四一开学的时候,我就想过要做些什么来总结我的大学生活,想过写一篇文章,也想过做一个别出心裁的幻灯片,甚至想过写一个小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些想法虽然不曾淡去,然而付诸行动的时间和空间却一直被很多要紧事、琐事、烦心事,以及懒惰、拖延所占据,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住在这个寝室的时间,只剩下整整15天了 。

现在,我不能再犹豫不决。亲爱的朋友,请抓住我的手,让我带着你回到四年前,重走一遍这条名为“大学”的路吧。

结缘成电

认识成电还是在高三的时候。高考前的几个月,很多学生都会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这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更容易地进入理想高校的考试,但是它并不容易,据说其难度介于高考和竞赛之间。在选择学校时,除了跟风选了几所顶尖高校,我无意中看到了电子科技大学,她就像一朵默默绽放着的、孤芳自赏的花。“在成都呢,巴山蜀水,天府之国,虽然很远,不过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心里这样想着。后来我知道,全班只有两人自主招生还选择了电子科大:同桌和我。而且,我俩是不约而同地做出这个选择的。

自主招生的结果,我顺利地拿到了成电的预录取名额,这意味着我可以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加20分选择专业。

后来的高考,没有过多的惊喜,也没有什么失望。在“第一志愿”中,我写下了她的名字。

大一:中二未祛,广泛尝试

同桌和我都来到了成电,同桌去了电子工程学院,我则来到了通信学院。我们相约:要认真度过大学四年。

刚上大学的我还是一个“伪大学生”,我沿用了高中的思维方式,一节课不逃,作业从不落下,每天三点一线的轨迹:教室、食堂和寝室。但不同的是,这里有太多新奇的东西了,有许多我以前闻所未闻的课程、竞赛、社团活动、学生工作,以及娱乐方式,贪婪的我想要去把这些精彩的东西尝试个遍。学院组织的“数学建模模拟赛”,让我初次体验了数学建模竞赛的魅力;“京信杯“和“EE杯”电子设计竞赛,我和另外两位队友用一个月做出了“基于单片机的电子时钟”和“基于单片机的电子计算器”;还代表学院参加了“新生杯乒乓球赛”,和团队一起赢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我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每周都要收好作业交到助教那儿……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忙得不亦乐乎,这个世界的精彩让我应接不暇。

但是第一次半期考试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我的“微积分”只考了六十多分,而身边很多同学都看起来轻轻松松就考了八九十分。为此,我还填了一首词:

南乡子 微积分

秋日好艳阳,手捧高数秋衫凉。满眼桂花潇洒时,漂亮。大学课本别样妆。

苦涩谁先尝?十二载学识须飞翔。难懂奇妙微积分,书香。求学漫漫路未央!

令我郁闷的是,自己从未逃过课,作业也都及时上交,为什么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我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不够努力?是脑袋还没开窍?亦或,仅仅是运气不好罢了?后来,我才慢慢地发现,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我没有重点地学习,不懂得复习的技巧,不懂得大学“平时素质教育,考前应试教育”的阶段性特点。

大一下学期,课程数量开始多了起来,我对第一学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决定在这一学期减少参加活动的次数,专注于学业。这一学期,生活是单调的,我依然奔走于三点一线,但是我有了目标,我不满足于第一学期成绩在学院排名200开外,我要争取奖学金。即便如此,我并没有成为书呆子,喜欢玩的我还是会抽空娱乐,有室友带了电脑,我们就会在每周五的晚上一起玩游戏、看电影;除非在考试前非常紧张的时候,周六我也不会用来学习,而是约上朋友去运动。我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会对我的学习时间有多少影响,反而会大大增加学习效率。

如果说我在这一学期的目标实现了,那么给予了最强助攻的一门课就是“电路分析”。教授这门课的李廷军老师有个特点:他喜欢在下课前10分钟左右给大家做一道和课堂内容有关的题,先做出来的就可以先下课去吃饭了。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它促使我每节课都集中注意力去听,并且很期待最后那道题,也因此几乎每次中午吃饭我们都不用去排长长的队了。即便在期末考试“清华出题”的难度下,我也没有感觉有多大的压力,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学期,我学的一共11门课的综合GPA达到了3.96,也如愿以偿,拿到了奖学金。

大二:课程繁重,竞赛相伴

大二学年,课程难度明显加大,传说中的“四大名捕”(模拟电路、电磁场与波、信号与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如期而至。我们感觉到,艰难的日子开始了。

模拟电路的确很难理解,差不多是从第二节大课开始,我就有点听不懂了,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努力看书、集中注意力听课、认真写作业、跑到其他授课老师那儿听课等,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索性逃课,自己躲在寝室看教材的作者华成英老师的教学录像,反而慢慢找到感觉了。信号与系统是通信、电子等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且很有趣,奥本海姆的那本教材确实写得很棒。与其把它称为一门课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给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新的视角,比如,傅里叶变换让你从另一种维度——频域,来观察各种信号。电磁场与波是一门对数学要求很高的课程,它对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电磁场”“电磁波”这些神奇的东西进行了精确的刻画,涉及到数学、物理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也因此大家学起来都感到不轻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则是对现实世界的各种复杂现象进行建模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它能挖掘出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真心感谢徐全智老师,她年逾花甲还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教学风格,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鼓励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不去依赖那些“标准答案”。她的课堂从来都是座无虚席,也几乎没有学生迟到。徐老师的这种敬业精神让我由衷地钦佩。

当然,上面所提到的“四大名捕”是几乎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课,这样的称号也一般只在低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口耳相传,或许是学生们为了减压而进行的一种调侃吧。事实上,它们都还只是开始而已,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到逆天,否则怎么还能叫“基础课”呢?而后面要学习的各种专业课都将以它们为基础,越来越深入。

除了课程的学习,我还参与了数学建模的培训,选了“数学建模基础”和“数学建模方法”两门选修课,它们的上课时间都是在周末,持续一整天。也因此,我没有了周末——平时要忙着消化课堂上大量的讲授内容,周六要听一天的数学建模课,周日则常常是在赶作业中度过,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

大二这年,我担任班长。准备优班答辩前的那段时间让我难忘,那是一段苦不堪言、“鸭梨山大”的日子。优班答辩,要准备各种材料,填写“红本子”,制作幻灯片,写答辩稿,排练计时等等,想必参与过的同学都深有感触。我们班的成绩不好,在全年级20个班中是倒数的,而且事实上,凝聚力也不强,我身处这个集体,对这个集体可谓“爱恨交织”。也可能是我能力没到位,没能把大家号召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班会上,我给大家讲优班答辩的安排和自己的计划,发现任务很难传达下去,最后还是要自己来整理,幻灯片的制作没有人愿意主动来承担……答辩前的那个国庆节,我没有出去玩,在网上买了一本《PPT动画传奇》,一点一点地学,七天时间,从制作幻灯片零基础到能做出还算漂亮、上得了台面的动画,其中的艰难又有谁能体会。令我感动的是,我的三位室友帮我分担了不少工作,一位室友用After Effects制作了一段视频,插入到幻灯片中,为演示效果增色不少;一位室友帮忙构思答辩稿的写作;还有一位室友则分担了班级其他事务的通知,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二结束的暑假,我留校备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准备的过程中,能与队友和其他很多同学在机房里做练习题、讨论问题,还是很充实的,这种气氛和假期中冷清的校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我看到了同在假期留在学校准备竞赛或者做项目的同学,与其中一些交流后,发现对于那些真正全力投入竞赛准备的学生而言,一个假期的时间甚至都是不够的。比如那些做程序设计竞赛的同学,除了要在寒暑假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做比赛的时间单位甚至要以“年”来计算,我知道这是需要极大的热情和毅力的。这些,更验证了那句名言: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大二学年我保持了稳定的学业成绩,并在大三开学获得了奖学金。我从奖学金里抽出了一部分买了自己第一台智能手机:华为荣耀3C,是华为当时推出的新款手机,价格在2k左右。你还能记得第一次使用Android系统的新鲜感吗?当时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大大的屏幕和丰富多彩的应用让我对这台智能手机爱不释手……

总结一下我的大二学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会了有选择性地逃课;学年综合GPA保持在了3.8以上;学会了制作PPT动画;找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技竞赛活动。

大三:重返大一,搜索方向

在大二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参加了导生的面试。在面试时,我诚恳地告诉面试官(学生科科长和众多的辅导员们),我想做导生,我知道这个工作会占用我大量的时间,但是我做好了思想准备,做好了成绩下降的准备。我为什么要去竞选这样一个学生工作,大概是因为它很特别吧,它给你机会去做一个类似于老师,甚至比老师还要亲近学生的角色。这个工作,让你不会有所企图,而是不求回报,只求能把自己的所学、所思,以及爱心传达给新生。

于是在大三学年,我成为了2013级新生导生。起初总是有很多新鲜感的,比如当知道自己要去带一群大一的学生后,心里还是很激动的。从和辅导员前期的准备策划到开学前的布置安排、建立班级群、联系与接待新生、开第一次班会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那一个个充满坚定与期待的眼神,我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

导生的工作看起来是光鲜的,但是背后自有其艰辛和苦衷。比如你不可能要求新生们都把学习搞好,这正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的一大区别;比如还是会有个别学生到了大学放下了学习失去了目标;比如你要时时关注新生们的动态,而这是以牺牲自己的很多空闲时间为基础的,等等。大三的课业还是比较繁重,我们开始真正学习专业核心课,各种实验似乎没有止境。我们还要早起去陪大一学生早读,对于学习上遇到问题的同学要关注并给予帮助,这无疑会占用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而面对这些,所有的导生都毫无怨言、努力工作,大家都清楚,唯有更好地利用时间才能平衡自己的生活。

在导生的工作中,我能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不易,也逐渐认识到导生更多地是给新生们一些引导、一些关怀,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个角色要做的是合适地对新生的生活进行干涉。导生工作的性质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大学的教育制度,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也使得我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些不足,和新生们一起去适应,并且把经验告诉他们,与他们分享、交流。导生工作结束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它能净化你的灵魂,让男生如同拥有无声的父爱,让女生好似散发母性的光辉。如果有人问我,大学里最酷的学生工作是什么?我一定会告诉ta,是导生。

大三学年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就是专业学习了。由于通信工程是大类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第三年才开始划分专业方向。专业分流的三个方向分别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我选择了网络工程。虽然作出决定时没有怎么纠结,但是在这之前我一直在审视着我所学的专业。我和爸妈商量过,和学长学姐交流过,上网了解过,而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深思熟虑过。事实上,爸妈一直很尊重我的选择;学长学姐也强调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所以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自己。我看到很多同学无论如何都想选通信,可能他们还是认为这个方向比其他两个方向好吧。而我在对这几个专业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发现它们唯一的不同就是专业课的设置,即通工的专业核心课可能是网工、物联网的专业选修课,而网工的专业核心课又可能是通工、物联网的专业选修课,仅此而已。师资力量之类的,三个专业共享;评奖学金、读研什么的,全部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孰优孰劣。而很多同学还是只看到了通工的排名高(事实上,那个教育部的评估是对“信息与通信工程”这整个一级学科的排名,通工、网工、物联网都属于这个一级学科的分支,又有什么区别呢?)。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明智的。无论是专业的学习,评奖学金,还是研究生推免,我都取得了如愿的结果。

大三学年,在课程学习上,除了TCP/IP这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段景山老师主讲的《网络软件设计》了。平心而论,这是大学期间为数不多的顺利学完就可以说真正“学到东西”的一门课程。我有幸参加了段老师的“教改班”,授课方式是课堂讲座和实验演讲交叉进行,这周是老师讲,我们听,并且老师布置一个小项目,下周就是我们展示自己开发的项目并上台分享。一共六个项目,从易到难,一般以2周为一个周期,到后面比较难的项目就3周。仅仅听课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的,必须要自己动手去写程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进步。思考、编码的过程,也帮助自己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TCP/IP这些专业课的理解。在段老师要求每个参加“教改班”的同学写的课程学习总结里,我在最后写道:

感谢段老师为这门课所付出的心血。您勇于试验、勇于课程改革的精神正是现在中国大学的教育所缺少的,虽然这样的改革会让习惯了应试、习惯了仅仅听课的我们很不适应,给您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学生相信总会越来越好的。学生也很庆幸参加了您的教改班。

大四:选择未来,激情依旧

时光飞逝。很快,我就步入了大学的最后一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四狗”。

在大四之前,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决定毕业后走哪条路:深造还是就业。深造又分国内和国外。计划出国深造的同学要选择深造国家和学校、参加外语水平考试、进行必要的刷分,等等;而国内深造又有保研和考研两种方式,保研的同学要选学校、参加夏令营(如果有的话)、准备复试等,考研的同学则要决定考本校还是外校、本专业还是跨专业、是否上考研辅导班等。就业的同学要考虑是技术岗还是非技术岗、制作简历、选择心仪的企业、准备笔试和面试,等等。

我的选择是国内深造。由于前三年保持了不错的学业水平,我有幸获得了推免资格。从2014年开始,保研政策较以往有很大变化,比如,不再区分保内和保外,只要获得了本校的推免名额,就可以去申请国内任何一所具有接收推免生资格的高校,接下来只要你通过所申请高校的推免生复试就行了,而且最多可以同时申请三所高校。我最终选择了东南大学,并且实现了自己的计划,成功地跨专业保研到计算机学院。虽然说是跨专业保研,但是从网络工程到计算机的跨度也并不是很大,本来从E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转CS (Computer Science) 就不会很难。事实上,在我本科所学的专业(网络工程),保研的同学当中有很多都转去了计算机,大概占保研人数的三分之一吧。比如,专业第一保去了中科院计算机所,专业第二保去了上交计算机,专业第三保送本院的计算机网络方向……

准备保研复试的那段日子,其实也是很受煎熬的。要确定学校、准备材料、联系导师,又要拾起曾经的课本,复习已经忘了大半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陌生的内容。在东南大学复试前一天,坐在从成都开往南京的火车上,我还在复习《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而真正的困难已经过去。在参加复试时,我慢慢感觉到作为一个成电人的自信。成电的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勤奋踏实的态度和谦虚谨慎的作风,这些都是“高校圈”乃至社会普遍认可的。我甚至感觉到,自己相对于那些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学生,不但没有什么劣势,甚至还有优势。这些优势,来自于对学校的自信、对专业的自信,以及对自身努力的不妄自菲薄。推免复试结束的第二天,我接到了东南大学的预录取通知。

至于为什么选择SEU,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离我的父母近一些——上大学,我来到了距家乡1500+公里以外的蓉城,我知道自己将来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可能会越来越少,所以研究生我想离他们近一些,哪怕见面的机会还是少。我担心的是哪天我回家去看他们,突然发现他们已不再是我记忆中那对年轻美丽的夫妇。如果在我有生之年时光之轮终究无法逆转,那么我想看着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老去。再先进的通信技术、再快的交通工具都无法弥补空间上的距离。而在专业方面,东南大学是工科强校,通信、电子、计算机都不错。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我自然是无法去验证的,只能说这是我目前的意愿。突然想到了《进击的巨人》里利威尔兵长的那段名言:

我一直以来都弄不明白,为什么不管做了多么明智合理的选择,在结果出来之前,谁都无法知道它的对错。到头来我们被允许做的,只是坚信那个选择,尽量不留下后悔而已。

推免生复试结束后,毕业设计开始前,是一段放松、开心的日子。这段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书和电影,形成自己舒适的作息时段,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旅游,等等——这可能才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们所幻想的大学生活吧。在这段时间里,我还参加了之前从未参加过的程序设计竞赛(第13届电子科技大学程序设计竞赛暨西南地区高校邀请赛),并且和两个给力的队友一起闯进了决赛,我们的队名叫“Cherish”(珍惜);我仍然作为电子科大乒乓球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2014年底的四川省大学生乒乒球联赛以及2015年4月在西华大学举行的高新西区大学生乒乓球联赛,并且同队友们一起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这段时间,是大学期间我过得最快乐的时期之一。

接下来就是毕业设计了。我做的是校外毕设,未来的研究生导师给我出的课题。这个课题我从2014年10月就开始研究了,如果说我真正开始接触科研,那应该就是从毕业设计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历时整整一个月,这是大四学年我做得最为用心的事。至于后面的答辩,自然是毫无压力的。

大四这一年,我依然担任班委,越到临近毕业,越是忙得不亦乐乎。我好像又回到了大一那段常常为大家送作业的日子,回到了大二为优班答辩忙得焦头烂额的日子,回到了大三每天心系新生的日子,我似乎有一种错觉:我还有很久才会毕业,我的大学生活,还很长。

写在最后

我和同桌都履行了诺言:认真地度过了大学生活。我们见证了对方的成长。同桌在大学四年里保持了优异的成绩,也参加过各种学生工作,当过导生,还是校机器人队的一员,现在,他保送去了上海交通大学。他是我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挚友。感谢他,他的优秀也一直激励着我,催我奋进。

毕业生常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是:对你的大学生活,有什么遗憾,后悔吗,如果再来一遍,你会怎么走呢?要说遗憾,当然不少,谁的大学生活没有遗憾呢?对我而言,有数不清的小遗憾,比如考试前状态没调整好,导致本来能考好的却失误了;竞赛因为疏忽与大奖失之交臂;还有很多没有参加过的社团、活动、比赛,很多没有去看过玩过的好地方……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遗憾是,在大学四年里,我没有体会过与一个人坠入爱河是什么感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渴望爱情。

回顾大学,四年如一日,春风化雨,我的心田得到了滋润,我得到了成长,所以我不后悔。如果再来一遍,我想我还是会这么去走,虽然可能轨迹会有所不同。为什么我对成电有了感情?我想,如果我当时去的不是成电,而是其他某所高校,经过四年的熏陶,都会渐渐地对那所大学产生感情吧。如果我认真地去度过这四年,收获满满,自然就会爱上她;而如果这四年荒废了,那一定不会喜欢她。选择哪里,大概并没有正确与否,只要对于每个抉择,自己都认真思量过。很难预测如果当初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会变成什么样,倘若有一颗积极向上、努力求索的心,无论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我想后来都会感谢当初的自己。

对于未来,我并不确定要怎么去走,只想认真地去体验。很喜欢《CLANNAD》中一之濑琴美的父亲在信中写给女儿的话:

世界是美丽的,就算充满悲伤和泪水,也请睁开你的双眼,去做你想做的事,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去找到你的朋友,不必焦躁,慢慢地去长大。

是的,我想这样“慢慢地去长大”。

谨以此文,献给我逝去的大学生活,献给我恨着、爱着、怀念着、感谢着的成电。

2015年6月15日,于 四川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EOF-----

Categories: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