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意识流
正好今天是端午节,“葛优躺”了一天,想着要不给自己布置一个任务,写个随笔吧,也不打算写得很正式了,写点自己比较在意的内容,就当是回顾一下,毕竟2020年的进度条已经过半,而我的这个精神小屋也已经半年没有打理。
疫情下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节奏其实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有了一段在家办公的经历。在家办公起初会给人新鲜感,随后诸多的不便就会渐渐凸显出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沟通,即便在信息技术和交流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我还是认为带着问题当面沟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尤其是在需要合作、而双方对问题认知不对称程度又较大的情况下。
复工之后到目前为止,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一个广告系统的研发上,有时不分昼夜地开发,如今这个系统已经上线,后续的工作也正在有序地推进当中。在研发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概念,常常是边做边学,新的知识很快就被应用在实际的开发当中,带着问题学习,我想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状态的周期
过去的几个月,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工作上。下班的时间变得很晚,入睡的时间也渐渐变晚,以至于自己能明显地感知到这种变化,虽然每天平均的睡眠时长可能并没有改变多少。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忘了时间,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树上的鸟儿已经开始啼鸣;有时候还寄希望于早上起早点处理一些工作上的杂事。这大概不是一个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规律会因此中断,其实并不有助于状态的稳定持续。我也能感受到一种“状态周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低落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睡眠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消失,以至于我怀疑男生是否也有某种生理周期。总之还是认为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就像GC一样,如果内存使用有问题或内存泄漏,一段时间之后就可能会触发Full GC,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工作是一时的,生活是一辈子的,还是要养成良好的节律,让自己保持健康运转。
情绪不变式
我观察到自己大脑产生的一些情绪,它们在某些外界条件下就会被激活,之所以说它是情绪,就是因为它不是产自于大脑皮层的高级思维功能。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情绪的产生来自于自己与外界的交互,如果是不良情绪,自己或者外界,大概总有一个“负主要责任”,所以情绪之时/之后的理智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情绪涌出之时还让理智处于主导地位想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么做很重要,我相信控制情绪是一个“成年人”很重要的能力,我也相信理智能够消解绝大多数产生迅速的不良情绪。
对于良好的情绪,应该充分享受;而不良的情绪则需要排解。对于不良的情绪,努力去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想想是自己做的不对,还是“世界的不对”,如果是前者,应自我批评、及时弥补或者采取必要行动;若是后者,我的做法是选择性屏蔽,索性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时候,也许并没有孰对孰错,那大概是价值观的问题了,这种冲突最无意义,却也最值得思考,因为有时它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好了,我承认,自己最多的情绪是“算法工程师的焦虑”——各类算法牢记于心了吗?实战招式积累多少了?业界最新论文有跟进吗?
热情在哪里
有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永无停歇地燃烧最后燃尽的感觉,但那不是“热情”的样子,而更像是逐渐失去精神源泉和养料的样子——当一个人的行为更多地由生存压力与焦虑驱动,而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大概就会有这种感觉,或者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行为更多地由外界驱动,而不是自我意志驱动”,然而这样的人在哪里呢?艺术家?自我意志又是什么?我认为没有绝对依靠自我驱动的人,我们都是在外界影响下做出选择与行为的,包括“自我意志”本身,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在做的事情赋予意义,这更像是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形而上但并不空洞,一些很厉害的前辈常说的“owner精神”我想就是这样的东西,因为它确实会带给你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自己完全融入,并且不感觉到精力的消耗,好像精力永远用不完。
因为做某些事情体验到成就感,于是更喜欢它愿意投入更多;因为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召唤而去做某件事情。有后者体验的人无疑是幸运的,也许这样的人都成为了伟人,而自己只对前者有所体会。想来想去还是要回归到自我认知——诚实面对自己、多尝试、多思考,总会有所收获,毕竟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所以工作应该有更深刻的意义。
当幸福来敲门
我尝试回忆一下“幸福感”产生的场景——
从专注中回过神来时意识到大脑处于沉浸式的平静中的时候、学习中理解了一个一直不清楚的概念的时候、午休睡得很好醒来精神抖擞的时候、别人对自己的工作表达感谢与称赞的时候、在思考中收获到乐趣的时候、深夜给朋友发碎碎念然后朋友秒回的时候、与爸妈通话的时候、把浏览器的链接分类整理好之后一个一个全部关掉的时候、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写完周报发出去的时候、周五的晚上!
对了,还有想这个问题本身、回味以上这些场景的时候 :P